close


今早,參與了經湛公關承辦的【第18Gartner(顧能)半導體全球巡迴論壇媒體聚會】,活動流程並不複雜,主要由Gartner五位重要分析師John Barber、王端、蔡惠芬、盛陵海與Michele Reitz,分別向台灣的相關線路媒體,針對半導體產業總體景氣,以及智慧型手機、平板、Ultramobile NBSmart TV的技術和市場前景對半導體產業之影響,進行分析和預測的說明。

 

席間,蔡總監簡報完後,在回應媒體提問關於微軟、Google也開始推出自有品牌平版電腦,跨足硬體銷售的策略是否能夠成功的問題時,提到了一個決定性的關鍵因素,其實也就是大家都很耳熟能詳、決定科技公司長期競爭優勢的重要的概念:科技公司是否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ecosystem

 

他提到,APPLE是目前全球市場上的特殊案例,它從上游到下游、從軟體到硬體,整個ecosystem拉的非常完整,目前還沒有哪家公司能夠建構與APPLE同樣完整的獲利生態鏈。其他公司若想要走同樣的路子,常會碰到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消費者使用硬體設備的數量不夠多,投入開發所屬系統的軟體應用程式數量就不可能多。

軟體應用程式數量不夠多,消費者採用該硬體設備的意願度、數量也不可能高。

 

 

所以上述的循環就變成其他科技公司要走同樣路子,建構自己的獲利生態鏈時,必須得面對、並著手解決的難題!

 

聽到這,我聯想到的疑問是:那APPLE當初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呢?

 

從公關溝通的角度分析,我認為可能的答案是:【透過整合性的宣傳鋪陳,創造很多人期待、很多人想用、很多人在用的社會印象與氛圍】

 

如此,在產品初上市甚至還沒上市前,與不同的商業合作夥伴洽談合作,甚至吸引程式開發者主動開發對應應用程式時,APPLE即可不用先拿出很多人在用我產品的具體銷售數據,即可掌握談判優勢和驅動不同資源主動靠攏匯集的效果。

 

打破雞生蛋蛋生雞的鐵律,在雖然還沒有具體消費者使用數字的狀況下,讓所有人都相信【未來】它的產品一定會大賣,僅憑著相信和預期,就確實地開始驅動整個獲利生態鏈的壯大循環。

 

所以從iPhoneiPad的上市的宣傳操作上,都不斷在透過各種溝通作法,創造這些【相信】和【預期】。

 

如產品上市前,就會不斷有許多關於新品的揣測、爆料,不論是上市日期、產品功能特色、產品照等等,透過網路、大眾媒體報導等等方式,不斷地曝光,創造【大家都在注意、大家都在討論、大家都很有興趣】的印象。  (如【iPhone5 上市前概念影片】http://trenchant-princess.blogspot.tw/2011/08/iphone5.html)



上市當日,全球各地,則一定會有許多果粉徹夜排隊,就為了搶購到第一支開賣的APPLE產品,這也讓在電視機前、報紙前、網路前的我們,產生好像大家想要這支手機的印象。


iPhone5開賣    

圖片來源:BBC中文網 /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multimedia/2012/09/120921_vid_iphone5_b.shtml



後續當然,就會開始陸續有許多評測、使用心得、感想的短文、文章開始從網路論壇、大眾媒體等管道大量曝光,產生感覺好像很多人都在用的印象。


 

iPhone5    

 

 

其實,我認為APPLE走到現在,除了在產業經營上已經建立了自己的ecosystem,在宣傳上,不同的Stakeholders似乎也已經自主的形成了一個ecosystem,不同角色的人,在APPLE產品上市的不同階段,已經不需要刻意的安排宣傳操作,而是不同角色的人,時間到了,自己就會主動的扮演特殊的傳播和宣傳的角色,協助APPLE品牌不斷複製、強化,上述的【相信】和【預期】效果。

 

上述的發展模式,或許可以稱作品牌的經營歷程和效益之一,也或許可以稱作行銷的功能,但我想,當許多科技公司在思考如何建立屬於自己的獲利生態鏈時,可能多數都容易忽略了【溝通功能】所可能扮演的角色和效益。

 

從溝通的觀點,我認為蘋果的獲利生態鏈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硬體創新優勢所帶動的資源聚集效應外,透過溝通操作所創造出的社會大眾對於APPLE的品牌印象,應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以往台灣企業談到品牌時,多從產品銷售及與消費者溝通的角度,看待品牌能夠帶給企業的價值是什麼?

但從上述APPLE 建構ecosystem的路徑裡,或許可提供企業思考,經營品牌在建構企業經營與競爭策略時,所可能發揮的關鍵效益。



arrow
arrow

    zionxxx19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