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王建民和郭泓志真的很屌,雙雙摘下勝投,而且小小郭還轟出了台灣球員在大聯盟的第一支全壘打!

 

中午在辦公室看到這個網路的即時新聞,真的覺得很興奮!本來有點Morning Blue的心情瞬間High起來!可是一方面也感慨沒辦法在電視機前面看他們Live的現場比賽…可是!因為這個緣故,反而讓我有了一些對於資訊接收的啟發!

 

從早上開始講起吧!本來王建民預計7:00要開打的比賽,竟然因為下雨要延後一個鐘頭,對於希望可以在7:40出門前,好歹看王建民投個1局現場實況電視轉播也好的球迷來說,真的是很大的打擊!

進了辦公室,雖然沒有電視,可是打開電腦不時的上YAHOO新聞,還是可以獲得即時的比賽短訊報導,同步掌握比賽狀況!

最後好不容易比賽打完結果揭曉,則開始期待晚報和隔日日報的深入分析,王建民的伸卡球,新武器滑球怎麼痛宰對手,他自己怎麼說、教練怎麼說、對手怎麼說,這些是即時新聞看不到的內容!

或許下班後還有時間再看重播或電視新聞,印證一下平面新聞評論的內容是不是正確!

 

以上的狀況其實是建立在不同性質媒體的功能上:

 

1.電視、廣播、網路新聞可以傳遞即時性的最新訊息,可是資訊的承載量有限,較難看到深入的評論!

2.日報、網路討論區在時效性上較差,可是訊息的承載量較豐富,也較深入!

 

以上的亂想居然讓我想到麥可魯漢的「媒介即訊息」還有「冷媒體&熱媒體」理論!

 

往往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都太過重視「內容」,但卻忽略了「媒介形式釋放的訊息」所造成的溝通影響,以同樣的「王建民」為例,在日報、電視、網路上看到的訊息及接收訊息的情境可能完全不同,日報和網路新聞是很個人的資訊接收方式,閱聽眾只能夠跟「內容」產生互動,滿足對於「內容資訊」的單純需求,可是「看電視轉播」和「參與網路討論區」的討論卻可以是眾人共同互動的形式,像大家會一起相約半夜看王建銘的轉播,一起歡呼一起幹樵,透過「媒介形式釋放的訊息」有時可以達到比「內容」更強大的溝通效果,我想WEB2.0的巨大影響力,還有Wii眾人共同參與的玩Game方式,就是「媒介」本身創造溝通效果的最好例證!

 

另外,現在冷、熱媒體的界線,其實也因為網路興起正逐漸模糊!依麥可魯漢的定義:

 

*熱媒體:資訊承載量豐富,但閱聽眾參與度低

*冷媒體:資訊承載量低,但閱聽眾參與度高

 

可是網路卻是同時兼具冷、熱媒體特性的media,日報、廣播、電視等媒體,也不斷的強化閱聽眾參與機制,預防本身影響力邊緣化,所以從這個現象來看,未來的媒體必需要兼具「冷、熱」的特性才能發揮影響力,不會再有絕對二元的區分,唯一的區別標準只剩閱聽眾在什麼情境需要冷媒體、什麼情境需要熱媒體的差別!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ionxxx1981 的頭像
    zionxxx1981

    PRer@TW

    zionxxx19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