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iv危機案例

 

這兩天Lativ官方網站上【若您非「台灣製造」不買,我們誠懇建議,請你不要下單】這句聲明引爆了軒然大波。

 

其實這個案例具體的反映了台灣企業進行經營決策時常常存在的盲點:過度低估議題利益關係人對於決策的可能反彈!

 

台灣成衣產業經營環境困難!   這是事實!

Lativ營業規模持續擴大,單靠台灣生產,很難提供消費者品質、成本與數量兼顧的成衣!   這是事實!

甚至,許多進軍台灣的國際時裝品牌,生產線也是設在大陸、越南等等非台灣產地,但產品還是賣得嚇嚇叫,每天消費者還是乖乖排隊進場消費!    這也是事實!

 

【為什麼我只是說出一句實話,就要被媒體、網友圍剿的狗血淋頭?】我相信這個疑問,除了Lativ在這次的風波中有深刻的體會,其實很多企業也都曾經有過相同的困擾。

 

這個困擾的根源,在於企業經營管理階層有時的思維,會過於著重在【趕快解決生產、銷售,這兩個面向所遭遇的企業經營挑戰】,

但卻太樂觀的相信社會大眾【本來就應該】理解與體諒我做這個決策所面對的經營困難與挑戰,

所以當某些決策公佈,引來網友與媒體的攻擊後,企業還會覺得莫名其妙、有苦難言,甚至氣憤的想

 

【這個問題不像你們所說的這麼簡單,大眾為什麼不看清楚真相呢?】 

【我的經營困難怎麼都沒有人看的見?】

【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聽我解釋,只是用似是而非的論點一直罵我呢?】

 

從公關的角度來思考這個現象,其實問題是目前許多台灣企業的經營決策系統,多數還是從維持企業內部的順暢運作為主要出發點,缺少了在關鍵議題決策上,導入利益關係人衝擊與反應的評估思維,所以當決策公佈前,許多企業不會預先評估這個決策,可能會對相關的利益關係人造成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預測利益關係人在受到衝擊後,可能會採取的反應會是什麼? 而當這些情況真的發生時,對企業營運可能造成什麼樣的衝擊,企業又該如何因應?

 

台灣有許多中小企業創業成功的案例,在企業規模小的時候,業務模式單一,營運範圍也相對單純,憑管理者累積的豐富產業經驗作為決策依據,其實就可以很輕易的掌握許多決策相關者的反應,不太容易出亂子。

但當企業持續成長到一定規模、營運模式複雜化、市場範圍擴大,開始被社會大眾認識後,一定會開始不得不地與越來越多的利益關係人產生更頻繁、更深入的互動與交流,這個時候許多關係人的立場、反應或行為,就會變得更為複雜,對於企業的期望也會更為嚴苛和多元,很難單靠主管一個人的經驗來進行預測,需要使用更系統化的利益關係人評估工具,協助經營者了解關係人的可能行為,再進行適當的決策,或是預先擬定因應作法,預防危機發生。

 

其實Lativ的案例不是個案,但只要仔細看新聞,同樣類型的危機模式,從政府到企業,都還是日復一日、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

但看在公關人員的眼中,其實這些都是可以預防、甚至避免的,為什麼許多企業還是會一再的重蹈覆轍呢?

 

Lativ這次的危機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arrow
arrow

    zionxxx198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